万山区紧扣“八要素”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

作者:果博 日期:

万山区紧扣八要素全力推进农产业革命

2019年以来,万山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聚焦农村产业发展“八要素”,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,全区农村产业革命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
一、在产业选择上下功夫,选准品种优结构。万山严格按照“念好山字经、做好水文章、打好生态牌,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”的定位,依托土壤肥沃、阳光充足、雨水充沛、交通便捷、资源丰富等区位优势,根据“因地制宜”的原则,分别选择了蔬菜、食用菌、精品水果、中药材、生态畜牧等五大优势产业在蔬菜产业方面,从山东寿光引进九丰农业公司,投资5亿元建成九丰农业博览园,将大棚蔬菜作为全区的主导农业产业,在全区大力推广标准化蔬菜大棚。现已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50个,覆盖10个乡镇(街道)43个村,累计建设规模达到2万余亩,年产量10万吨。九丰农业直接解决就业1000多人,被列为全省产业资金扶贫十大案例之一,得到市委肯定并在全市推广。食用菌产业方面,以谢桥街道荪灵公司为龙头、以敖寨乡食用菌基地为主导产业,大力发展香菇、黑木耳、平菇、竹荪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,食用菌种植达5500万棒,实现年产量2.1万吨,产值2.4亿元。在水果产业方面,聚焦香柚、山地刺葡萄、枣子、车厘子、桃、李等一批具有优势的特色品种,打造2个“万亩片”、5个“千亩村”,推动果业集群发展,全年完成新增水果种植面积2000亩,高山刺葡萄种植面积10000亩。在中药材产业方面,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需要,优化产业布局,着力提升万山区中药材产业的产品竞争力,利用现有中药材品种发展优势,在全区建成铁皮石斛、天麻、杜仲、金银花等中药材1万余亩。在生态畜牧业上,采取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+家庭牧场(代养户)”等模式,突出发展生猪,加快发展牛羊和家禽,着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,建成温氏集团、铁骑力士、武陵农牧出栏16万头生猪养殖业,建成肉牛3万余头、羊2万余只、家禽57万余羽的养殖基地,肉类总产量达1.66万吨、禽蛋产量959吨。

二、在农民培训上下功夫,提升素质长本领。万山区按照“转观念、学技能、强本领”要求,坚持因人施训、因产施训、因岗施训,狠抓农民培训,让农村群众不断适应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。一是突出全员培训,依托第一书记、驻村干部、乡镇干部、结对帮扶人员、基层党员干部等力量,每年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和农村中小学、村支两委活动室、农民夜校等,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做好全民宣教培训,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群众集中学习,每年覆盖5800人次以上。二是突出精准培训。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、关键要素、突出问题,把强农惠农政策、实用种植养殖技术、实用就业技能等纳入重点培训内容,依托“雁归工程”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等载体,积极构建“教育培训+创业服务+政策扶持+带动致富”的“四位一体”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体系。三是突出实用培训。围绕“一县一业、一乡一特、一村一品”和“一坝一业”,按照种养什么学什么、缺少什么学什么,采取“短期+长期”的培训方式,大力开展蔬菜、精品水果、食用菌、中药材及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发展需要的种植、养殖技术培训。结合农业园区、农业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用工和岗位需求,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型农民培训,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,今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。

在技术服务上下功夫,转变作风攻难关。万山区紧紧围绕全区产业技术服务,组建技术服务专班,从区级层面成立由农业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班,专门负责各个产业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。同时为每个产业的发展制定专业标准,提供专业技术服务,在每个乡镇(街道)成立相应的产业专班。制定统一技术规范操作流程,定期或不定期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巡回或蹲点现场指导,确保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作业。创新机制购买服务,以年薪20万元从九丰农业公司聘请9名专业技术骨干,分别到全区9个乡镇(街道)担任科技副乡长(主任),采取“1+N”技术服务模式,由一个科技副乡长(主任)培育当地大棚种植技术人才,带动多个农户参与,全力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。同时,建立专业技术骨干包片机制和“24小时”问题处理机制,通过远程教育和现代网络技术,针对产业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沟通反馈,第一时间解决技术问题。

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,资源整合保落实。万山打破扶贫资金使用惯性思维,积极整合利用扶贫资金。一是加大财税扶持。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,加快构建多元筹资机制,重点用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。区财政安排500万元用于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5大产业。用足用好各类政策,促进功能互补、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农村产业发展,引导资金向主产区、优势产区聚集。加大财政项目资金争取力度,确保农业项目、农业专项和行业管理等涉农资金稳定增长。二是强化金融扶持。充分用好用活贵州绿色产业扶贫基金优惠金融政策,扶持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。大力推进农业保险,做大政策性保险产品,构建区、乡、村“三级”农业保险网格化服务体系。推广“扶贫小额贷款”等信贷产品,引导贷款资金用于发展增收预期好、风险低的脱贫产业。三是做好人才支持。大力实施“春晖”行动、“雁归兴贵”行动计划,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通过承包、租赁、入股、合作等多种方式,创办领办农业企业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,在资金、技术、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回得去、留得住、用得上的人才队伍。全力保障基层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的时间和精力,努力改善工作条件,提升服务能力。

在主体培育上下功夫,集约发展促带动。万山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的培育、申报和认定力度。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办领办农业企业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带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。一是建立“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带动模式,大力推广“九丰农业+”模式,在各乡镇(街道)、贫困村至少建一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,培育一个蔬菜品牌,由九丰公司免费提供种苗、种植管理技术,并兜底回收,由贫困户组建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进行运营管理,让现代农业的良好经济效益输送到全区贫困群众手中。二是建立“村集体经济+合作社+农户”带动模式。由村集体经济、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合作投资建立大棚蔬菜基地,组建生产销售公司,带动贫困户以精准扶贫专项资金、土地等入股变股东,实现市场化运作、合作化经营、专业化管理、科技化支撑的“四化融合”。

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,绿色先行拓市场。在农业产业革命过程中,我们重点打造了万山独有的特色产品,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上练好内功。一是农业经营组织不断壮大。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,推广“公司+专业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做好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、评估和监测工作,全区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6家(其中:国家级2家,省级9家、市级17家、区级58家),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40多家,专业合作社509家,家庭农场95家,农户个人经营主体118家,无公害产地证书24家,认证面积共为15万多亩(其中蔬菜认证面积为59612.5 亩,水果认证面积为41526.5亩,食用菌认证面积为8135亩,油料作物认证面积为44767.5亩);二是实施品牌化战略,强化品牌打造。成功打造跑山牛、刘静竹荪、德元豆豉、绿壳鸡蛋、千佛手茶叶等一批知名度高、美誉度好、竞争力强、影响力大的优质品牌,为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提供了保障。加强宣传推介。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展示展销会,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,全年共组织跑山牛、刘静竹荪、德元豆豉、刘姐薯片、千佛手茶叶等农特产品企业参加农产品交易会、茶博会、推介会等11次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。扎实推进农超对接、农校对接、农市对接,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。在苏州等东部城市设立绿色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、产品体验中心和专销区,在每个贫困村和乡镇产业基地设立电商网点,统一标识、统一直销,实现“山货出山”。

在利益联结上下功夫,因势利导助脱贫。万山区坚持“强龙头、创品牌、带农户”的工作思路,创新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“龙头企业+农民合作社+农户”等发展模式,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切实保障农民利益。一是推行“622”利益联结机制。将产业发展项目年利润的60%用于贫困户、20%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、20%用于运行成本和管理人员的报酬,形成了农户受益、合作社正向激励和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利益分配机制。《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党支部脱贫攻坚案例》入选全国党员教材案例,“622”模式入选“伟大的变革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”,该分配模式发源地图片被列于国家博物馆。在今年“春风行动”和“夏秋攻势”带动下,已经帮助5160户1.82万贫困群众建立了利益联结。二是创新建立联结方式。运用多种联结纽带,建立稳定、紧密、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。大力推广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、“九丰农业+”等联结方式,主要以股份、订单、劳务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关系;突出推进“农校结合”“农超结合”,拓展本地市场和对口帮扶市场,采取“合作社+贫困户”等形式,以订单为主要联结纽带,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;进一步深化“民心党建+‘三社’融合促‘三变’+春晖社”农村综合改革,精准选择主导产业,采取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+贫困户”的形式,主要以劳务、股份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关系;发挥本土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,采取“致富能人+贫困户”“致富能人+合作社+贫困户”等形式,主要以订单、劳务、租赁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关系,带动农户增加经营收入、工资收入、租赁收入。

     八在党建引领上下功夫,夯实基础强保障。一是不断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。大力“引凤还巢”,吸引和吸纳了大批返乡人员回乡,打造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基层组织力量,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发展产业、带民致富的能力。二是创新基层党建模式。在产业链上建支部、合作社里建支部、产业园区建支部,实现产业脱贫到村到户到人。现已建立产业党支部27个、合作社党支部21个、园区党支部24个。三是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乡镇党政“一把手”工程来抓,实施主要领导亲自抓、负总责,分管领导具体抓、抓具体,组建了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专班,专题指导基层组织建设,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。


 联系人 :苏向军 15508837477  公司地址:河南省信阳市上天梯红光工业园
CopyRight © 2019 Copyright © 2002-2019 果博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豫ICP备10203156号-1